杜牧《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》

杜牧《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》

杜牧

日暖泥融雪半消,行人芳草马声骄。

九华山路云遮寺,清弋江村柳拂桥。

君意如鸿高的的,我心悬旆正摇摇。

同来不得同归去,故国逢春一寂寥。

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(839)春,时杜牧任宣州(今安徽省宣州市)团练判官(团练使幕中的僚属,掌文书工作),即将离任,回京城长安任职,他的朋友、同时也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,要离开宣州到舒州(今安徽省潜山)去,诗人便先为其送行,并写此诗相赠。

首联以鲜艳的色彩、爽朗明快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送别的画面:初春的一天,太阳从东方走来,暖融融的,冬天的积雪大半已经融化,冰封的路面已经解冻,有点泥泞,行人在上边行走,心中也是暖洋洋的。道路两边,芳草抽出了新芽,一片葱绿,散发出醉人的清香。等待出发的骏马昂首长嘶,打着响鼻,蹄子刨着地面,已经耐不住了。可是主人还在那里依依惜别。此联写出了送行的季节、环境,渲染了离别气氛。

颔联则是写山景和江景。“九华山”,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,有“佛国仙城”之称。山在安徽池州青阳县西南,是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。其山峰峦异状,风光秀奇。如遇云雾缭绕之日,寺庙若隐若现,犹如仙境。“清弋江”,在宣州城西99里处。此江清沏碧透、岸柳成行;江边村落绿水环绕,恬静幽美;江面浮桥飞架,一派生气。用“云遮寺”和“柳拂桥”把送行之地、欲经之途的地方特色和节季特点都写出来了。诗人用简练优美的诗句,代替了干巴巴的叙述,用鲜明形象的意境,抒发了惜别之情。其艺术手法是十分高妙的。

颈联写远行者和送行者的不同心境。“的的”,鲜明,这里指明确的目标。“悬旆”,悬挂起来的旗子。“摇摇”,摇动,形容心神不定。当时裴坦中进士不久,入世不深,因而春风得意,踌躇满志,对未来仕途充满信心,认为很快就会像鸿雁那样展翅飞翔。而杜牧则是几经宦海浮沉,对此次回京后景况如何,毫无把握,因此在与好友分别时便有点空虚、无着落的感觉。诗人对两人经历心境的描写,是相当准确的。

尾联以同来不能同归,写两人友谊的深厚。杜牧和裴坦,当年一同由京城到宣城做官,现在一个要去舒州,不能一同回去了。杜牧想自己一个人回到京城,面对明媚春光,却无好友相伴,那该是多么寂寞啊!

诗的前半部分把送行环境写得那样亮丽鲜美,后半部分写个人心情却又显得惆怅若失,这种反差在艺术上就是反衬法。景色描绘得好,内心的空虚惆怅才更显突出。